一、镇情概况
头道桥镇地处内蒙古西部,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杭、磴、临交汇处。110国道、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横穿镇域,黄团公路纵跨全镇,交通便利。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排配套,农畜产品资源丰富,林木覆盖率27.4%。以奶牛产业、肉羊产业、苹果梨产业、特色蔬菜及其加工业和制种业而闻名。素有“万亩苹果梨镇”之称,是全市最大的良种奶牛繁育基地,万头奶牛镇。
全镇下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659户,总人口26535人。全镇总辖地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13万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11340元,全镇有集体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59个,建成各类商业经济网点263个。从事二、三产业人员达3807人。境内较大的企业有中央储备粮头道桥直属库、中粮沃德瑞番茄厂、太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升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近几年来,在旗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三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镇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建成了自治区第一个“以企治村,村企合一”新农村示范点;新修小油路1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累计植树造林超过80万株,为村民创造了舒适的人居环境;完成土地整理6.5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6.1万亩,完成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自来水安装率得到100%;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1300多万元,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53个,全镇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2014年全镇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和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五大产业整体推进,以产业兴镇、生态立镇、环境优镇、科技强镇、党建固镇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营造农民创业环境,活农、转农、富农,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经济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镇党委规划种养业,实施整合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扶持基础产业的策略,普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稳步提升种养科技含量,以联合、转租、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培育大户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拉动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的良性互动格局。
1、整合优势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以奶牛业为主导的苹果梨业、特色蔬菜业、肉羊业、制种玉米业“五大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1)奶牛产业。全镇目前共有33个奶牛牧场,养殖1.3万头奶牛,日产鲜奶130吨。牧场化水平较高,牧场化建设累计达2.64亿元,奶牛总市值达1.84亿元。鲜奶年产值1.8亿元,奶牛产业直接从业人员400人。奶牛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2000),起步阶段。奶户分散养殖,镇政府附近杭锦后旗乳品厂设点收奶,当时奶户众多,养殖条件简陋,牛奶质量难保证,安全饮奶隐患较多。第二阶段(2001年——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这8年是奶牛业快速发展的8年,全镇建成奶站57座,围绕奶站发展养殖户。奶户养殖效益较好,积累较多。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规范整合提高阶段。2008年,三聚氰胺牛奶事件,全国乳业重新洗牌,倒逼乳业从原料、生产、销售各环节规范提高。头道桥镇奶牛业按蒙牛、伊利两大乳企的要求将57座奶站整合为33座牧场,牧场建设标准化,饲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确保牛奶质量安全,同时通过出售、转租、入股等形式,许多小奶户退出奶牛产业,牧场直接经营者控制在50户以内。
今后,通过自身发展,兼并重组建成5个1000—2000头奶牛牧场,单个牧场日产鲜奶超过10吨,其余为500—1000头奶牛牧场,养殖奶牛2万头规模。
(2)苹果梨产业。全镇有5000亩种植规模。几经沉浮,现效益稳定,亩收益5000元以上。特别是一些小杂果,收益更高,农户积极栽植,面积逐步增加。
(3)特色蔬菜。以番茄、青红椒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业成为近年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番茄种植面积1万亩,青红椒种植面积1.5万亩。便利的交通、肥沃的土壤、扼上游得天独厚的“井黄双灌”灌溉条件,中粮沃得瑞等13家大小生产企业的拉动,使得特色蔬菜成为又一优势产业。收获季节,提供数百人的用工岗位。
(4)肉羊养殖业。近年来,我镇肉羊稳定在12万只的水平,总体上小而散、规模养殖短期育肥户多,重点繁育大户少。在肉羊养殖上,一是要帮助挪二村赵生财、新丰村任成、联丰村李和平等基础设施达标,有一定养殖基础大户,年底达到500只以上基础母羊。二是帮助民建村薛良肉羊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顺利施工,年底完成二期工程3000万元的建设规模。
(5)玉米制种业。全镇玉米制种业有1万亩,2012年亩均收益2300元。
2、培育新型产业。民建七组啸天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已打造成全镇第一个“千亩村设施农业园区”,以种植草莓、樱桃、葡萄、油桃等为主,立足新优品种、错期上市、自由采摘等优势,棚均纯收入达到8万元。2014年租地200亩,建设100座拱形大棚,育苗200万株,发展葡萄种植业。
3、扶持基础产业。3年内,一半以上的耕地种植饲草料,建设奶牛业饲草料基地。连片种植高蛋白饲用玉米6万亩。机播机收,整株青贮。种植紫花苜蓿1万亩,食用花葵、西甜瓜种植突出“一村一品”。
(二)产业发展趋势
通过产业整合、培育、扶持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达到三个根本转变:加速土地流转,农民身份转变,缩减自然村庄数量。一是加速土地流转。以转租、转包、入股、联合经营等形式,将耕地流转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股份制公司手中。每年新增流转土地3000亩以上,5年内流转土地达到3万亩。二是农民身份转变。依托土地流转促使农民身份转变,如民建村三组、整村土地流转,成立太平乳业公司、统一经营土地,农民身份置换为太平乳业职工或以富余劳动力身份就地转入其他产业务工人员及外出就业。设施农业、设施畜牧业饲草料基地建设等,促使越来越多的整户土地流转,会使更多从事经营种植业的农民身份转变。三是缩减自然村庄数量。随着城镇化推进,新农村中心村规划建设,农村老龄化现状的日益突出,原有村庄常住户缩减,为村庄合并创造了条件,整户流转土地农户进集镇居住需求增强。这种转变客观上影响镇域产业布局。奶牛产业、设施农业将迅猛发展。
1、奶牛产业快速发展。全国奶牛产业发展滞后,居民需奶量逐年增加,而奶牛繁育周期长,宏观上乳业发展潜力巨大。我镇发展奶牛业有三大优势:一是位于北纬40度的中温带气候适合养殖业;二是河套平原充足的饲草料来源及水资源保证产出优质牛奶;三是起步早,有一定养殖规模,各牧场前期投入超过2.64亿元,养殖水平较高,为整合壮大提供了条件。今年6月份乳企给牧场的结算奶价4.5元/公斤。半年内涨幅达1元,而邻近磴口县圣牧高科牧场奶价为5.2元/公斤。养殖利润空间较大,将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奶牛养殖产业。奶牛养殖业将进入迅猛发展期,牧场规模流转土地需求刺激耕地转包转租价格,较高的土地流转收益又促进土地流转,特别是整户流转。
2、设施农业整村推进。设施农业表现出起步晚,发展快的态势。2011年开始建日光温室,2012年尝试种植经营,2013将年建成2500亩规模。农业投资的特点是投入大,收益稳定,投入回收慢,但设施农业投入回收快、效益高。新建日光温室1栋,扣除政府补贴成本6万元,3年可收回投入成本,投资人愿意投钱建温室。每亩650元的土地租金在巴士属较高耕地流转费,农户愿意租地给投资人统一建温室。未来5年,将民建村7、8、9、10、1、2组6个组建成超过5000亩的温室园区。经营模式为合作社统建日光温室,转租农户,按合作社需求种植经营,统一商标、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设施农业建设上避免遍地开花式发展,引进投资人,造好点连片建设整村推进。
(三)产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产业发展拉动农户基本收入,设施农业收入有保障,对劳动力体力要求低的特点适合较高年龄人群种植,政策支持为农民进社区铺平了道路。
1、产业发展,推动土地整户流转,较高的地价保证农户基本收入来源,4口之家,20亩耕地,每亩租金650元,合计收入13000元。农户进社区居住具备初步条件,每年以2%的农户进社区,年入住超过150户。
2、设施农业为农户入住社区提供了保障。据2010年统计,全镇劳动力11858人,40岁以下务农劳动力锐减,45岁—65岁人员是农村种养业的中坚力量。劳动力老龄化的加剧,番茄等较重体力劳动产业面积缩减。体力劳动要求低的设施农业成了高年龄劳动力的首选,55岁—65岁劳动力1户2人,经营2—3栋温室,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日光温室经营户无需配置较大农具,在社区楼房居住,在日光温室工作,生活方式逐步城镇化。
3、通过政策性补偿,宅基地置换等途径,农户可以微成本或零成本入住社区。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核心和前提是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基本收入有了保障,创收增收有了新途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农户从事的种养业分工越来越细化,才能逐步推进村民居住方式向中心村、社区靠拢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示范点简介
1、蒙古新村
蒙古新村是黄河村蒙古族聚居区,于2000年在旗民宗局的帮助下建成。紧靠陕磴四线公路,占地面积30亩,总户数15户,总人口53人,全部为蒙族。耕地面积250亩,人均纯收入1.5万元。
蒙古新村是黄河村的蒙古族农民在旗民政局和镇政府的帮助和组织下新建的村庄。经过几年的建设,使得蒙古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新村内16户居民住房全部为砖木结构,15户由旗民宗局新建,1户自建,自来水全部入户。每户居民配套沼气池1座,暖棚猪圈1座,青贮池1座。生活区和生产区采取工艺栏杆进行分离,保证村民生活环境的整洁、美观。村民院落和门前通道全部实现硬化,栽植树木2200株。
新村以肉羊养殖为主导产业,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蒙古新村的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人员和技术人员上门讲解科技知识和种草养畜科技知识相结合的方式,使全村90%以上的村民掌握了种草养畜技术。全村的小尾寒羊已由最初56只发展到现在的300只,优质牧草种植达到150亩。新村的村民走上了种草养畜,发家致富的道路。
2、民建三组
民建村三组现有农户63户,人口241人,耕地1752亩,是全旗、全市以企带村、村企共建、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村组。
新村主要创建人是该组在阿拉善盟创业成功人士——内蒙古泰升集团董事长高秀存先生。泰升集团有固定资产34亿元,年产值达46亿元。他创业成功,不忘家乡,富而思进,奉献社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争创文明新村、建设和谐家园为目标,投资1亿元,在家乡规划建设民建新村,并创办了自治区第一个整村农民参股的农业股份制企业——太平乳业公司。通过几年的建设,民建三组发生了五大变化:
一是旧貌变新颜,建设新环境。按照巴彦淖尔市新农村新牧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标准,对村庄进行了科学规划,将原来脏、乱、差的旧村全部拆迁,重新规划建设农民新居43套,并完成村庄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配套自来水、沼气等设施,村民享受到了和城镇一样的生活条件。
二是土地变股份,创建新机制。泰升集团在民建三组成立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太平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当地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将1500亩耕地折成股份投入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土地入股后,如公司亏损,村民可得到每年耕地每亩400元、荒地每亩300元的保底收益。公司盈利后,农户还可按股分得更多红利。土地变股份,农民变股东,创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了农民收入来源,激发了群众求乐求知求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农民变工人,倡导新风尚。太平乳业公司将民建三组土地整合后,实行农场化经营、工厂化运作。广泛开展以“形势教育进农家,法制宣传进农家,科技文化进农家,就业培训进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进农家”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以及“八荣八耻”教育和“创先争优”、“新农村建设引领人竞赛”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农民的文明意识、道德观念、协作精神、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分散变集约,推动新发展。太平乳业公司购买大型农机具,对全组1700亩土地实行机械化集中作业,将建设2000头现代化良种奶牛养殖场。规模化经营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转型、生产方式转变、自身素质提升,而且有利于推广普及现代农业新技术,提升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也为发展现代有机农牧业创造了条件,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拓展了空间。农民人均工资收入突破2万元,人均土地保底收入2600元。
五是村庄变社区,抓实新载体。建成科技文化中心、建起农民文化广场。立足于育民、智民、乐民、塑民,广泛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科技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到人。建立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协会、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让农民成为文明创建的主人。通过各类创建活动,涌现各类典型16人。实现了创办人高秀存董事长提出的“德信、慎诚、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十二字村训,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已初具规模。
3、联增四组
联增四组位于黄团路42公里两侧,全组共有农户46户,其中奶牛养殖户43户,人口219人,耕地1156亩,人均纯收入18500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为四组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出框架式蓝图。
联增四组总的发展思路是:“依靠奶业发展生产,群众动手整洁村容”。现四组的奶牛总数达376头,产奶牛180头,日产鲜奶3吨。人均饲养奶牛1.7头,户均8头,三年内发展为人均5头牛,户均20头牛的规模。 建成青贮窖池23座,标准化圈舍27座,沼气池27座,形成“四位一体”的小康村模式。奶牛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三。组内耕地的90%用于种植优质牧草、高蛋白饲用玉米,10%的耕地搞精品、特色种植。组内铺3.5米宽小油路550米。硬化临路场地3000多平米。建成40平米文化活动室1座。栽植垂柳200株,抗天牛新疆杨大杆4000株。
现在的联增四组,村容整洁、美观,住房全部实现砖木结构,沼气成为村民生活的主要能源,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走在了全镇的前列,是全镇奶牛业发展强劲,村容村貌、生活环境建设最好的组之一。
4、联增村五组:
联增村五组位于联增村西部,东临黄团路,西靠杨家河。全社共36户143口人,耕地面积859亩。以肉羊养殖、制种玉米、脱水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社内道路、房屋规划较为合理,道路申报2013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修水泥路,现已完成开沟,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是我镇今年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点之一,由党委书记王玉河负责。
5、黄河十三组:黄河村十三组位于黄河村西南、总干渠东。全组共45户147口人,耕地面积730亩。以葵花、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9500元。社内道路、房屋规划较为合理,环境整洁,是我镇今年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点之一,由党委书记王玉河负责。
6、三角城一组:三角城一组位于110国道北,黄团路两侧。全社共有农户116户,人口440人,其中劳动力280人,耕地面积2800亩。以脱水蔬菜种植和肉羊养殖为主导产业。2012年结合危房改造工程对全社房屋进行了集中维修加固,全社面貌焕然一新。
三角城七组:三角城七组位于三角城南部,紧邻黄河村。全社共有55户249口人,其中劳动力201人,耕地面积1518亩。以肉羊养殖、脱水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2012年争取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新修两横两纵水泥路2公里,社内房屋整齐,道路宽敞,为我镇今年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点,具体建设工作由政府镇长李文舟负责。
(二)整村推进规划村
1、民建村:民建村位于头道桥镇东北部,召头公路穿村而过,北接黄团线,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1个社,1个林场。总户数608户,总人口2626人,耕地面积12026亩。全村现有油路20公里,其中通村小油路13公里,召头线3公里,度假村环线4公里,今年拟修小油路2.8公里。以奶牛养殖、苹果梨种植为主导,是自治区第一个农民土地入股成立公司,村企合一,以企治村的新农村示范点,是内蒙古优质苹果梨生产基地,重点开发的“民俗第一村”是巴市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点。
2、联增村:联增村位于头道桥镇西北部,黄团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8个社,1个林场,总户数391户,总人口1702人,耕地面积9601亩,全村现有油路10.45公里,其中黄团路5公里,村通小油路5.45公里。以制种玉米种植、奶牛养殖为主导产业。
四、社区建设
我镇下设一个居委会——车站居委会,为了搞好车站居委会建设,2009年11月,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向车站居委会选配2名镇干部(任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一名副主任(管理计生工作),配置办公场所,为车站居委会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2010年,镇党委、政府经旗政府同意,投资近150万元实施了车站居委会街道绿化、硬化、亮化工程,现已全部完工。今年春季植树造林中,车站居委会共补植新疆杨1300株。
五、社会管理工作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活动中,我镇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一是以民生为本,全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11年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以上。今年4月我镇开始新农保工作,截止目前为止,全镇共参保4900人,收回参保费85万元。粮补、综补、低保等惠农政策均由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改善基础设施。2011年共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个,争取项目资金600多万元,今年我镇共申报“一事一议”项目51个,通过审批14个,另外财政局奖励3个,共17个项目。三是大力开展村情民意调查活动,每月组织三级干部入村入户了解民情,对发现的矛盾隐患和群众存在的困难派专人进行及时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大厅作用,民政、计生、信访、就业等站办进驻大厅开展工作,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五是大力推行以村民代表常设制为核心的“四权四制”村治模式,使各村重大事项的实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六是完善专群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由镇综治办牵头,成立镇、村、组治安巡逻队,负责本地的治安工作,形成三级防控体系,有效打击犯罪,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六、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2009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民政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1年度维护稳定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度全旗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度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度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七、主要领导及分工
党委副书记、镇 长:李文舟,协助党委书记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人大主席:李发荣,协助党委书记工作;主持人大工作;分管党委政府日常事务、办公室、信访工作、综治工作、民政工作、集镇管理工作、车站居委会、红十字会、慈善协会。
纪检书记:赵永刚,协助党委书记工作;主持纪检工作;分管党务工作(组织、宣传、统战、武装、共青团、妇联)、新农村建设、“十个一”工程、安全生产、水利工作、防凌防汛、农业综合开发、自来水工作、工会工作、环境保护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教育工作。
副镇长:苏发军,分管交通工作、畜牧工作(防疫)、农电工作。
副镇长:武小喜,分管农业工作、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机、设施农业工作、卫生工作(合作医疗)。
副镇长:王孝峰,分管经营管理工作、统计工作、审计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项目申报工作。
武装部长:袁洁,主持人武工作;分管土地管理工作、土地整理工作、村镇规划工作、流通工作、工商税务工作、危房改造工作。
党委组宣统委员:刘维社,具体负责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林业工作、教育工作;协助副书记分管党建、精神文明、民族宗教工作;分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文化工作、劳动就业工作。分管财政工作、联系信用社。
八、内设机构
(一)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在常务的领导下,处理各类来文,撰写、报送各类材料,日常接待等工作。
(二)财政所:负责财务等工作。
(三)综合维稳办:负责综治、维稳、信访等工作。
(四)行政服务大厅
(五)民政办:负责婚姻登记、优抚、扶贫等工作。
(六)计生中心:负责计划生育工作。
(七)土地管理办、村镇规划办:负责街道卫生、村镇规划等工作
(八)农科站:负责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
(九)环境保护站
(十)畜牧站:负责畜牧科技推广、防疫等工作。
(十一)新农保办
(十二)水管站: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开发、灌溉等工作。
(十三)消防站
(十四)经审站、统计站:负责村级财务管理、统计、审计工作。
(十五)文化站、就业所:负责劳动力转移、基层文化开展等工作。
(十六)关工委
(十七)危改办
(十八)妇联:负责妇女工作。
(十九)合作医疗办:负责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
(二十)土地整理办
(二十一)居委会
(二十二)集镇办
九、联系电话 办公室:0478—678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