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后头部
 
搜索

首页 杭后概况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魅力杭后
杭锦后旗欢迎您!
旅游景点
民俗风情
精品线路
旅行社
宾馆酒店
餐饮服务
权益保护
旅游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杭锦后旗一日旅游纪行
发布日期:2017-03-07 来源:旅游局 编辑:
 

  四月的一天,我参加了旗旅游局组织的杭后一日游启动仪式,游览了境内的几个景点,颇多感触。总的印象是所选的景点都具有观光游览价值,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可以用情趣各异、特色鲜明八个字来概括。

  黄河古渡 

  早晨,在塞上星广场举行了简单的启动仪式后,乘车前往黄河岸边。一路上从车窗向外望去,原野上芳草争发,杨柳青青,麦苗喷绿。成片的果园里,梨花盛开,宛若未消的春雪,构成河套春天特有的景色。

  大约五十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头道桥境内的黄河岸边。这里曾是抗洪抢险的前线,黄河的主流从南岸斜插到这里,形成弯曲的河道,湍急的河水带着巨大的冲击力,不断地淘蚀。为防止决口,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固防洪堤。现在,防洪堤内的村民都迁出了堤外,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防洪堤的阻挡下,黄河的主河道已南移数百米,防洪堤东段空出了大片的河滩,支流从河滩环绕而过,与主流汇合。河中间突出数片沙洲。太阳把金色的光辉洒在河面上,近处的河面流光溢彩,远处的河面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不时有水鸟从沙洲上起落,潜跃的鱼儿在水面上大大小小的水花。当年参加抗洪抢险时,河水翻滚着打着旋涡,从这里奔腾东去。那气势不仅让人悚然动容。而今天这段黄河却像一个温柔娴淑的少女。她静静地流淌着,低微的水声似乎在诉说一段远古的故事。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一句古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在这里的河道变更之快,不用等上三十年,只用三、五年足矣!

  东边的河滩上洪水刚刚退去,沙滩还是湿漉漉的。远处五、六个渔民在张网捕鱼,从他们走路重重的脚步上,可以猜到他们一定收获不菲。西面防洪堤边停放着一只小机船,从这里出发,顺支流进入远处的主河道,可以直达对岸。

  自古以来就有黄河百害,为富一套的说法。据《水经注》记载:在汉代,黄河在河套平原分为两股,分别称为南河与北河。南河就是现在的河道,为支流。北河沿阴山脚下蜿蜒东去,注入乌梁素海后,曲而向南,与南河汇合。南河与北河分叉的地方叫铜口,在今巴彦高勒镇西面。当时利用南河已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所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当地军民的需要,而且还有大量外运,被称为新秦中,即它的富饶可以和八百里秦川相媲美。

  有道是水往低处流,而黄河经过俩千多年的改道变迁,却从阴山脚下向南一路爬升到了现在的位置,足足比原来的河道高了近二十米,真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我不止一次的在这里看过黄河,也多次在不同的地方看过黄河。每一次、每个地段都留给我不同的印象。我看到过白浪与天齐的奔流,也看到过万马奔腾的流凌;看到过落日长河的壮阔,也看到过微波粼粼的平静。再见吧,母亲河,我还会来看你的!

  大漠情怀 

  告别了黄河,我们来到了乌兰布和沙漠,在沙漠的边沿选择了一块平坦的地方共进野餐。大家三五成群,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矮身蹲着,有的站着。无分男女,大家一改温文尔雅的吃相,筷子、手指并用,把煮熟的牛肉片夹在烧饼中,大口大口堤吃起来。一手拿饼,一手抓菜,水果、西红柿、整条的黄瓜、切碎的咸菜、火腿肠、小脆肠尽情享受。一番痛快淋漓的狼吞虎咽后,开始了我们的沙漠之旅。顺着缓缓升高的沙坡,我们向远处最高的一座沙丘行去。脚踩在松软的沙子上,如同踏在厚厚的海绵上,感到非常舒服,但仅仅走了不到十分钟,舒服就变成了吃力。足足走了三十分钟,终于到了沙丘的最高处。站在沙峰上向沙漠的深处眺望,远远近近的沙丘连绵起伏,无边无际,浑然一体。整个沙漠如同凝固的大海,永不消失的沙浪一浪接一浪,直至天边。古人用瀚海一词称谓沙漠,真是恰如其分,尽得沙漠之精神所在。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约一千三百平方公里,它的汉语意思是红色的公牛。今天天公作美,晴云浮动,丽日当空,这片浩瀚的沙漠此时像一头温顺的母牛,任由人们观赏。而当冬春之际,天多大风,适逢狂风乍起,沙随风起,尘沙百丈,直刮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乌兰布和沙漠确实像一头暴躁的公牛,放荡不羁,肆孽天地,让人望而生畏。蒙古民族的想象力一点也不比汉族差,就乌兰布和沙漠命名真是别具一格,生动形象。

  沙漠是海洋的孩子。在远古时期,乌兰布和沙漠是一个巨大的内陆湖的一部分,东起乌梁素海、西止腾格里沙漠,这个巨大的内陆湖曾是黄河的归宿。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这里,形成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湖,深处可达三百米以上。它的东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北边是中温带稀树草原,生物进化史上的巨无霸家族---恐龙就生存在这里。随着六千万年前一场剧烈的地壳变动和气候异常变化,这个巨大的内陆湖所在的地壳板块,不断地北移和上升。湖底升高,湖水从东南方向决口外泄,原来沉积在浅海处的沙质湖底露出水面,分化成为沙漠。气候变寒,植被遭到破坏,恐龙逐渐灭绝,只留下无数的化石。原始森林被冰川所覆盖,经过千百万年的风沙沉积重压,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形成了大面积的煤田。由今天的乌海市、鄂尔多斯市煤田分布之广,当年原始森林的规模之大可见一斑。由于河水的淤澄,这个内陆湖的最深处逐渐被添平,由湿地演化为今天的河套平原。由现今的乌兰布和沙漠及其比邻的沙漠,当年内陆湖的规模之浩瀚可想而知。

  站在高出平地一百三十多米的沙峰上,大漠胜景尽收眼底。远近一丛一丛的绿色,是生命不屈的象征。低沉的驼铃似乎从远古传来,先祖们的脚步没有因沙漠的存在而停歇。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沧海桑田的巨变。随行的两位年轻的母亲携带着两位可爱的小女孩。沙漠似乎是她们的天然乐园。看着她们尽情地玩耍着,她们的天真与沙漠融为一体,欢快的笑声时时响起,直达大漠深处,给我们平添了不可多得的童趣,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斯人老矣,更加痛惜人生的短暂,时光的无情。

  沙漠是森林之父,也许在经过千百万年后又会变成绿洲。让我们共同珍惜今天,期待美好的明天。

  酒城神韵

  告别了壮阔的乌兰布和沙漠告别了大自然的宁静带着两位小女孩欢快的笑声我们驱车来到河套酒业集团酒文化博物馆。

  河套酒文化博物馆座落在河套酒业集团院内宏伟的建筑门面非常醒目馆内柔和的灯光下陈列着自秦汉以来历代酒具酿酒工具及饮酒的绘画场面。这是一部中国酒文化的浓缩版和精装版,陈列的酒具从陶器、青铜器到金银器皿,展示了中华民族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酒的发明最早的记载见于《战国策。魏书》: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禹死以后,他的儿子启接替禹的王位,并建立了夏朝,在他执政的年代,有一位重臣叫羲和,因沉湎于饮酒而荒废政务,被启所诛杀。说明自禹以来,酒被发明是可信的。关于最初的选酒者,史学家考证一般都倾向于仪狄,或称夷狄。据说禹治水成功后,受到各部落联盟的拥戴,他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他把舜流放天到九嶷山,逼走了舜的儿子,自己坐上了王位。但其他部落联盟也有不服气的,势力最大的当数东夷。禹为了缓和与东夷部落联盟的紧张关系,把自己第三个女儿姒嫁给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的儿子仪。但东仪部落还是不服,于是禹率军讨伐东夷,杀死了东夷部落联盟首领,并把他的亲族从东方流放到北方。禹的三女儿本来对禹禹流放舜就很不满意,所以大禹不喜欢他,这次流放东夷的亲族,连同仪和姒都被流放到北方。北方是狄人住的地方,也叫北狄。仪入乡随俗,改叫仪狄。姒随仪狄住在遥远的北方,远离家园,十分想念她的父亲和母亲,总想回国到中原去,但没有禹的允许她是不能回到中原的。仪狄看到姒整天闷闷不乐,就整天想办法让以高兴。秋天仪狄采了许多野果,给姒享用。吃不了的就用陶罐贮存起来。陶罐放满好几个屋子,吃也吃不完,过了好长时间,有的霉坏了,不得不倒掉。于是仪狄每隔一段时间就检查一遍,把霉坏的野果倒掉。有一年,在检查陶罐的时候有一盛野果的陶罐内积了许多液汁,而且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仪狄尝了尝,觉得味道很好,就把这个陶罐搬出来,和姒一起品尝,味道真是美极了。第二年仪狄又采来了更多的野果,都用陶罐封藏起来,果然又得了几个和上年同样味道的野果陶罐。又经过多次试验,仪狄终于掌握了野果酿造这种美味液汁的技术,并把这种液汁命名为酒。这一年夫妻俩酿造了足够量的酒,回到中原献给禹。禹尝了以后十分高兴。于是遍宴群臣,众大臣吃了也一齐叫好。禹一高兴,就让女以搬回中原来,还给仪狄封了官,专管造酒的工作。禹整天喝酒,荒废了朝政,很快认识到了饮酒的弊端,于是降了仪狄的职,把他赶出京城。仪狄和姒搬出京城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住下来,继续钻研造酒技术,招了许多工人,扩大了造酒规模,把造酒业逐步发展起来。他们的后代继承了仪狄的事业,以狄为姓,到晋代,仪狄有一个传人叫狄希造酒师,其造酒技术更加精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搜神记》有一篇仪狄后人造酒的故事,叫《千日酒》: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时有州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希曰:我酒发来未定,不敢饮君。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不免饮之。复索之:美哉!可更与之。希曰:且归,别日当来。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即别,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

  经三年,希曰:玄石必应酒醒,宜往问之。既往石家,语曰:石在家否?家人皆怪之,曰玄石亡来,服已阕矣。希惊曰:酒之美矣,而致醉眠千日。今合醒矣。乃命家人,凿冢破棺看之,冢上汗气彻天,遂命发冢。方见石开目张口,引声而言曰:快哉,醉我也!因问希曰:尔作何物也,令我一杯大醉,今日方醒?日高几许矣?墓上人皆笑之,被石酒气冲入鼻中,亦各醉卧三月。

  遗憾的是,千日酒的酿造技术没有流传下来,但造酒业却日益发达,成为中华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中国酒文化却独树一帜,异彩非凡。酒文化博物馆足可一观,真不虚此行。

  宝刹钟声

  带着对酒文化的眷恋,带着酒城的余香,我们来到宝莲寺。这是一座兴建没几年的寺庙,经过连续不断的扩建,成为巴彦淖尔地区最大的寺庙。寺庙前,新建的楞严宝塔高耸入云。四周建造的佛教文化长廊已初具规模。前殿内千手观音光彩照人,五百罗汉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大雄宝殿内肃穆庄严,佛祖及两位尊者高坐中央,四大护法分列两边,妙济住持正在和寺内众僧做一场法事,诵经之声悠扬而和谐。宝莲寺虽然兴建不久,香火却非常旺盛,前来拜佛求经、上庙降香的善男信女和观光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

  佛教自南北朝传入中国,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虽然经过几次严禁的洗劫,但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为汉、蒙、藏、满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却很欣赏佛教自我修养、惩恶扬善、救苦救难的教义。从十三棍僧救唐王,到朱元璋还俗打天下;从许世友走出少林参加红军,到五台山僧众投身抗日,体现了佛教徒与天下共兴衰、与民众共荣辱的高尚风格。乱世能够挺身而出,为民众分忧,太平盛世能够教化民众,增加祥和气氛。寺院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精通韵律、诗歌、历史、天文、地理、武术、医道的高僧不可胜数。出世还俗先入世,正因为如此,佛教在中华大地上才能牢牢地站住了脚,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由此演绎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神魔鬼怪故事文学,塑造出一批降魔擒妖救苦救难的神灵,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偶像。

  浑厚的钟声响起了,一场佛事结束了。

  僧众诵经的专注让人肃然起敬。置身于宝象庄严的大殿中,仿佛我也远离了尘世,灵魂得到了净化。浑厚的钟声传得很远很远,在狼山的深处久久回荡,给人一种以心灵的静洁。

  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所。我是一个六根不尽的凡人,还得回到红尘中去。夕阳辉映在高高地楞严塔上和寺院的琉璃瓦上,披上一层金辉,我们在钟声的余音中离开了宝莲寺。

  农家风味

  从宝莲寺出来,我们来到此次游览的最后一站,一户农家小院。小院坐落在原红星乡所在地街道南侧。像大多数河套农户一样,这家农户保留了河套农户的主要特色:平顶红砖房、宽敞的院子,一排南凉房。再南边是羊圈和鸡舍,一片空地种一些蔬菜。主人吴联小,属于当地农户中思想比较活泛的人。随着宝莲寺香火的旺盛,前来游览观光的游客和上香求佛的香客逐步增多。他盯准了这一良机,在自己家开起了农家乐小饭馆,为游人提供了一些具有当地农家特色的饭菜,且颇具特色。菜大部分是自己家种的,猪、羊、鸡也是源于自己家喂养。来这里用餐,图的就是农家风味。我们一行大多数是农家子弟出身,吃着这里的饭菜有一种回到从前的感觉和回归自然的感觉。

  杭锦后旗是蒙汉民族杂居的地方,汉族人中都来自各个省市,其中以山西、陕西、甘肃人占多数。在生活方式上具有多种民族习惯、多种地方特色相互融合的特点,形成了具有河套地区特点的生活习惯。特别在农村的饮食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有些饭菜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一是猪肉烩酸菜。酸菜就是腌白菜。秋末冬初待秋白菜收获后,去掉外面老叶子,一层白菜一层盐放在大缸里,上面压一块大石头。以后不断往进续添,直到添满大缸为止。这种方法叫生腌。也有先把白菜用开水烫一下,再放到大缸里加上盐水,这叫熟腌,一般不用此法。待2?3周后,白菜变黄发酸即可食用。先把猪肉切成30?40克的长条块,在锅里炒,把一部分油炒出来,再放上各种调料,略煮几分钟,然后放上酸菜、土豆,有的还加上豆腐和粉条,用慢火炖着,烩出来的酸菜油而不腻,非常可口。猪肉最好是杀猪时的槽头肉,即猪脖子肉。所以杀猪时的猪肉烩酸菜是最好的,不到杀猪时间、不到农户家是难得吃到地道的猪肉烩酸菜。现在杀猪已被演变成不成文的节日。到了冬天,谁家杀猪都要摆上几桌,请村里人和亲戚朋友届时赴宴,热闹非凡。

  二是锅贴。也叫蒸饼。把白面用水和起来,放上泡打粉(酵母加小苏打)或苏打,面要和的略软一点。通常是用家常的发面,也叫起面,加上苏打和软,擀开后加油分层。再用擀面杖擀成饼,用切刀切成条状或块状。在烩酸菜、炖牛肉或炖羊肉时,贴在锅边上,因而叫锅贴。这种饼主要受柴禾火的均匀烘烤,呈焦红色,因与锅内的肉菜汤直接接触,味道香浓,焦脆可口,令人垂涎欲滴。也有直接放在菜上面煮熟,叫煮饼。如果放在笼屉(当地用没有边的笼屉,俗语叫净拼子)上蒸熟,叫蒸饼。味道也非常可口。

  三是焖面。河套地方饭菜讲究炝锅。先将鲜猪肉、猪排骨或腌猪肉炒到位,加佐料炝炒,然后将准备好的菜一同翻炒。菜里可以放猪骨头、鸡肉,都切成小块,加少许水,把切好的面条放在肉菜上面蒸,几分钟后待面条蒸熟后,用筷子将面条扒开,再用饭铲(铁匙)把面条和菜搅和起来,肉、菜、面一体,营养丰富、色泽鲜艳,别有风味的后套焖面就完成了。

  四是腌猪肉炒鸡蛋。这是一道很有地方特色的农家风味菜,主要是用农家腌猪肉和自家养的土种鸡蛋制作的。先将腌猪肉根据自己的手法切成片或块状煸炒,加入葱姜盐炝锅,再将备好的鸡蛋倒入一同翻炒,色香味俱全,很有特色。

  腌猪肉是当地农民最通用的一种的贮藏猪肉的方法。冬去春来,历代河套人家便将猪肉切成一寸见方的块炒熟炒透,待肉块呈焦红色出锅后冷却,在缸内将肉铺平后灌油贮藏。这种腌猪肉通常能贮存到来年秋冬季节。

  五是糜米米饭。在80年代前,糜子是河套地区粮食作物之一。糜子属于禾本科,古代叫。分为两种,一种没有粘性,叫糜子,主要用做米饭。一种有粘性,叫黍子,可以做年糕。糜米一度成为河套地区的特产之一,喜粘土,耐盐碱。用碾子碾去外壳,叫推碾子。碾出的米金黄金黄的。在大铁锅里加适量水,待水开后,把米放进去,用急火把水蒸发掉后,然后停火,慢慢地焖着。焖出的米饭味道清香,颜色也特别鲜亮,成为当地的一道特色饭,也只有河套的水才能焖出最好的糜米饭。现在糜子种得特别少,能吃上一顿糜米饭,实属不易。用黍子碾得米当地叫黄米,做出的年糕也是金黄色的。用葫麻油炸过的叫油糕,不炸叫素糕。炖鸡肉蘸素糕也是河套很有特色的一道佳肴。

  六是米面凉粉。米凉粉是用糜米加水再加蒿籽放在锅里慢火煮熟。然后趁热摊在用高梁杆上部一节做成的盖帘上(当地叫片子),一层一层摊匀,待晾凉后,用刀切成长条,放上各种凉拌佐料,特别爽口,成为当地一大特色。到了秋天,新糜子米下来了,河套地区几乎家家都要做上一顿米凉粉吃,来庆贺当年五谷丰登、预示来年粮食满仓。谁家的米凉粉做得好,谁家的女人就特别受欢迎,也就是所谓的巧媳妇。有时也用白面做面凉粉。面凉粉是用小麦粉制作的。先在凉水里洗,把面粉中的淀粉洗下去,蛋白质捞出来。用薄铁皮做成的圆形器皿,放在开水锅的上面,把淀粉糊均匀地摊在上面,摊成薄薄的一层蒸熟,然后切成条状,加上盐、醋、油、辣椒及其他佐料。蛋白质块用开水蒸熟,切成块状,叫面精,和酿皮一起吃,成为当地最著名的风味小吃。当地有一句话,内蒙吃酿皮到巴市,巴市吃酿皮到杭后。这道风味小吃,不仅传到内蒙各地,也在北京街上可以看到,但比杭后的酿皮,那就差远了。

  七是腌制小菜。萝卜、芥菜、芋头、圆菜、黄瓜、茄子都可以用作腌制小菜。本地的小菜以酸为主味,辅之以辣味和咸味,别具特色。有整块腌制的,有切成丝腌制的。切成丝腌制的酸菜叫烂腌菜,可以用多种原料混合腌制,当地叫咸菜,是农户及当地饭馆必备的。有的农户把芥菜、茄子腌制起来,特别有风味。块状的菜,主要用芥菜、蔓菁或芋头作原料,吃不完时,切成小块,用腌菜的汤(当地叫盐汤)煮熟,晒干,叫红腌菜,可以存放好多时间。食用时,用开水泡一下,也特别可口。这也许是先民们在度过艰苦年代的一种发明吧。

  河套的风味菜肴有许许多多种,吃也吃不过来,写也写不过来,这些具有地方风味的菜肴在其他地方,就是再高级的饭馆都是见不到的,而且必需到农户家才能吃到地道的风味。如果你到杭后旅游,品尝了当地地道的风味菜肴小吃,你会毫无遗憾地说:不虚此行。

  愿更多的农家乐成长起来,把杭后的特色风味菜肴奉献给全国各地的客人。在这里我享受到了回家的待遇,体验到了回归自然的纯朴感觉。

            

 
杭锦后旗人民政府(主办) 杭锦后旗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Copyright 2006 Bayannur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09004011号-1
联系电话:0478-6624389 Email:hhzfb_xds@163.com
巴彦淖尔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478-8655532